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故者為大”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在中國開展眼庫工作,尤其是早期,舉步維艱。然而即便如此,自2011年加入愛爾眼庫以來,我仍然被諸多角膜捐獻者及其家庭所感動。在這些捐獻者中,有剛出生不到的嬰兒,也有已邁入古稀之年的老者,更有對這個世界懷有眷戀深情的中青年。當生命即將進入尾聲,他們愿意將珍貴的眼睛,托付給愛爾眼庫,讓眼角膜在另一個人的生命中繼續綻放光芒。
作為一名眼庫工作人員,目睹一個個生命枯萎終結,往往無奈而悲傷;當另一個人因為無私的捐獻者而重獲光明從而改變命運,我會為幸運的人祝福,同時為逝去的人默默祈禱。
老船員的心愿:帶上我的眼,繼續遠航
“臨走時,他還一再叮囑我一定要遵照他的遺囑辦事。”72歲的老船員張遠雄在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后,他的老伴告訴我們,他生前的愿望就是希望身后能完成眼角膜捐獻,幫他實現再次揚帆遠航的心愿。
張遠雄原是武漢海事局的一名老船員。因為大半生在海上度過,養成了他如大海般深沉穩重的個性——勤懇、為人正直、重情重義,一直以來在親朋好友的眼中,他都是個非常仗義,讓人敬重和值得信賴的人。
今年5月份,張遠雄吃飯時總是感覺吞咽困難。起初他以為是霧霾導致的咽炎,只是吃點消炎藥了事。多日不見好轉,經家人一再勸說才決定到醫院進行檢查。幾天后,醫生做出了“食管癌晚期”的診斷。盡管一家人齊心協力,孤注一擲,但天不遂人愿,術后情況并不樂觀,張遠雄只能靠氣管插管維持呼吸,更糟的是他已無法進食和說話。躺在病床上張遠雄老人深知自己的病情再無好轉的希望,想到自己受罪也連累家人,他開始思考自己的身后事……
,他叫來老伴和女兒,當著她們的面提筆寫下了他當年的那個愿望——“捐獻遺體”。母女倆看著紙上歪歪扭扭的幾個字,悶不做聲卻淚流滿面。老伴從沒想過丈夫幾年前的一個玩笑竟是當真的。—— 在八年前,張遠雄的弟弟和弟媳二人辦理了遺體捐獻志愿者登記,前幾年妻子也辦理了遺體捐獻登記。逢年過節親朋好友聚在一起談論此事時,紛紛對此贊揚有加,張老曾開玩笑說將來自己也要和他們一樣辦理遺體捐獻。因為他平日身體最健朗,大伙都只當他是在開玩笑,覺得他考慮此事還太早。還一起打趣他“我們幾個人數你身體,你將來一定比我們都活得久,你就別操心這事了,還是等以后再說吧……”
對于捐獻遺體,同樣善良有愛心的老伴很理解也很支持自己丈夫的這個想法,可是今年才剛滿30歲的女兒根本無法接受父親就要永遠離開的事實。盡管已聽說過很多類似的故事,但真當這一切要發生在自己最親的父親身上時,她突然意識到捐獻竟意味著父親的死亡。想著父親從小對她的疼愛,她多想為父親自私一次。
老伴勸說女兒“人終歸一死,如果你父親的死能換來他人的重生,也是有意義的。你父親是個偉大的人,我們都應該為他感到驕傲。”經過母親的一番勸說,再看看父親那堅毅的眼神,想到媽媽和叔叔一家人也都是遺體捐獻志愿者,她知道自己根本沒什么理由再去反對了,最終點頭同意了父親的決定。她更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讓爸爸“活”下去。
在征得了家人的一致同意后,張遠雄在紙上寫了大大的兩個字——“聯系”,老伴心領神會的走出病房找到管床醫生,聯系上了武漢市紅十字會。
幾個月后,當張遠雄老人終因不治而離世,老伴和女兒強忍悲痛,時間撥通了我們愛爾眼庫的捐獻電話。得知張老的眼角膜能夠救助至少兩位角膜盲癥患者時,他們一家人都非常欣慰。女兒說父親終于實現了自己的愿望。她希望受捐者能夠帶著父親的心愿再次揚帆起航,開始新的生活。
陽光大姐:笑對生命終點 助兩人重見光明
“人生,本就酸甜苦辣都嘗遍,來去無遺憾!留下一雙慧眼笑看人間……”這是年僅43歲的何大群簽署角膜捐獻書時說的話。
去年10月初,何大群發現脖頸上有一塊囊腫,在醫院檢查后確診為“肺癌晚期”,當時家人根本不敢相信年僅43歲的她怎么會身患絕癥,但她卻收拾好心情,坦然面對病魔,一邊積極配合治療,一邊安排身后大事。盡管自知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但仍然樂觀坦然地面對生命,在生命的最后,她做了兩件她認為最有意義的事情。
何大群生前是一所職校的教師,平時非常樂于助人,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女兒,好妻子,好兒媳,好媽媽,好同學,好閨蜜,好榜樣。
今年6月初的一個傍晚,她和閨蜜們一起,在家樓下紫陽湖公園散步,她說“自己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很知足,感謝有一幫親如姐妹的鐵桿閨蜜,感謝有一位善良細心的愛人,感謝聰明懂事的女兒!我很欣慰,也很不舍,舍不得大家,放心不下女兒的高考和丈夫的未來……”說完這番話,何大群已泣不成聲。
不久后,何大群因病重再次入院,這次她感覺自己身體已大不如前,于是她約上閨蜜,在淘寶網上網購起了“壽衣”。當她樂呵呵地指著屏幕上的款式,并說“這件躺著穿也應該挺漂亮”時,坐在一旁的閨蜜早已淚眼婆娑。
2014年8月,何大群因癌癥引起的疼痛感越來越嚴重,那種疼痛無語言狀,“一會兒像有刀子在肉里割,一下一下,痛得入心入肺,一會兒又像有千萬條蟲子鉆進了身體,又麻又酸。”沒完沒了的疼痛,讓她感覺到死神的腳步正在步步向她逼近。她找來丈夫,說出自己希望身后捐獻眼角膜的心愿。多年的朝夕相伴,丈夫很了解何大群,也知道她做出這個決定的初衷。他支持她的決定。
2014年9月27日清晨3時43分,何大群在強忍疼痛的短暫靜睡中,悄悄走了。丈夫朱先生,強忍悲痛,立即撥通了武漢紅十字會愛爾眼庫的捐獻電話,為他的妻子何大群,履行一個月前簽署的生前志愿,自愿無償捐獻眼角膜。何大群那對清澈透明的眼角膜已幫助兩位重癥角膜重癥患者重見光明。
女兒說服親人:請幫我父親完成捐角膜的心愿吧!
49歲的琚行東因病去世后,讀研的二女兒琚珊珊力排眾議,為父親簽下角膜捐獻協議書,完成了父親生前心愿。
琚行東是湖北省黃梅縣人,一直靠做點小生意和打臨工維持一家5口簡單且幸福的生活。2003年,琚行東檢查發現有高血壓、腦溢血并痛風后,平靜的生活被徹底打破。由于喪失勞動能力,家里的重擔都壓在了妻子身上,為了撫養3個女兒,打臨工、走街串巷做小工等辛苦活都做過。今年10月初,琚行東檢查確診為尿毒癥,需透析或手術治療。
早在兩年前琚行東就向家人表達過想要捐獻遺體和眼角膜的想法,還特地去武漢市紅十字會詢問過,但家人意見不統一所以一直未辦理捐獻登記。
在父親病逝后,了解父親生前意愿的二女兒琚珊珊,在與母親和姐妹溝通后,決定完成父親的遺愿。但由于琚行東的兄弟姐妹不同意捐獻遺體,為了不耽誤取角膜的時間,琚珊珊先聯系了武漢市紅十字會愛爾眼庫。
“爸爸生前就堅決的表達過要捐獻遺體,說一定不要將他的骨灰帶回老家,但是家里的叔叔伯伯不同意,他們認為完完整整的來,也要完完整整的走,一定要落葉歸根,”琚行東的二女兒哽咽道,“爸爸就是想要做出一點貢獻,我們姐妹三個和媽媽都尊重爸爸的生前意愿,我只是想以他希望的方式來行孝。”
在琚行東完成捐獻后,我們初步檢測他的角膜質量非常好,這雙清澈的眼角膜,將會移植到醫院已排隊等候的兩位盲癥患者眼內,琚行東的“生命禮物”將幫助他們重新看到這個美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