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少時歷經戰火紛爭,1949年投身革命工作,1954年入黨,1955年轉業考上大學,60年代成為一名師范專科教師,傾注心血培育“園丁”。十年動蕩歲月中,她離開心愛的講臺,成為整流設備廠工人,兢兢業業數十年,成為同事和領導贊許有加的好干部。
她養育了兩個兒子。大兒子是恢復高考后批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赴海外深造,后移居美國。小兒子在武漢工作并組建家庭,她和老伴一直伴隨小兒子,過著平靜幸福的生活。
而今兒孫滿堂、承歡膝下的幸福,常令她回憶起命運曾遇的波折。她時常對家人說,“在最難過的時候,總能迎來希望。戰亂年代,新中國的成立開啟曙光。動蕩年代,民族的堅強和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新生活。生命,總是該充滿希望。”
盡管退休,她并未賦閑在家,仍盡余力參加社工、公益團體,幫助他人。“這是一位生活品質很高的老太太。”家人和朋友回憶她時說,“年紀大了,仍懷著一顆老黨員火熱、執著的心,充滿年輕人般的精力,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
——但鮮有人知,她早在1992年就接受過肺部手術,此后康復期漫長。
多年前,在看到角膜捐獻的新聞后,她和老伴做出決定:有離去了,也要留下光明,助人復明。此前,兩老一直默默保守這個只有彼此知曉的心愿,直到2006年老伴需要做心臟搭橋手術時,她才意識到,生命瞬息萬變,未免心愿留下遺憾,必須征得家人同意。在向兒子、媳婦和孫女平靜地說出捐獻心愿后,晚輩們對此非常支持,也同時是對一名老黨員奉獻精神順理成章的理解。
在家人的陪伴下,她和老伴于2006年5月13日,前往武漢市紅十字會簽署了遺體和角膜捐獻志愿書。
2013年1月19日,她因頑疾平靜離世,角膜捐獻給武漢愛爾眼庫。正如她生前常說,“生命,總是該充滿希望。”死亡襲來時,冷卻了身體的溫度,卻無法熄滅那充滿愛和希望的“心燈”。兩枚清澈的眼角膜,將幫助至少兩位盲人,重見生命的美好。
她叫楊大容,武漢愛爾眼庫第54位角膜捐獻者。